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上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6·山东聊城·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人工取火的发明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标志,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因此,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相关题目
(2023·西藏·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2020·山东滨州·2)《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2023·辽宁鞍山·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立军功换取爵位”等社会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国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2018·湖北随州·8)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一项“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①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②春秋时期商鞅变法,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后来③秦始皇将隶书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维护了国家统④司马迁秉笔直书,其作品《史记》成为史书的经典
(2020·甘肃兰州·5)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2020·重庆A卷·1)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们了解当时这两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通过他们留下的( )
(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2024·江苏苏州·1)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2024·福建中考·5)据如表可知,《齐民要术》( )
(2023·新疆·2)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热门试题
1.
(2023·陕西宝鸡一模·8)2017年12月29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17年 10月25日,习近平在致电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的复电时强调,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关于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论述,不正确的表述是
2.
(2011.江苏单科.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3.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4.
(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8)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如在全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会等。1934年2月,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这些做法( )
5.
(2023·江苏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材料二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4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