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
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同
B
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
C
领导人的社会地位不同
D
国际环境的影响不同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其民族独立战争的直接产物,而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则是封建军事色彩极为浓厚的普鲁士王朝战争的产物,两国走上近代的道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故A项正确;这两部宪法,恰是两国正式建国的标志,与历史传统相关较小且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双方的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不可能成为影响两国近代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作为国际环境的外因,同样不可能是造成两国政治制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在克里斯提尼之前,雅典的人名必须冠以其父的名字,如“克里斯提尼,梅格克勒斯之子”克里斯提尼规定,雅典人名必须冠以其所在的德莫(雅典政体中最为基础的行政单位)的名字,如“来自阿罗佩科的克里斯提尼”。这一改革意在
图1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若为本示意图设计一个标题,下列最为准确的是( )图1
(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
(2019·福建泉州二模·31)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
(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一模文综·28) 表2 各地校运会和联合运动会略表表2反映了
(2025·陕西安康高三质检·8)在《瀛寰志略》初刻本目录里,《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本来居于“亚细亚”之后,将具体国家置于所属大洲之后符合地理书籍的通常做法。但在压力下,徐继畬正式版本里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挪到了“亚细亚”之前。这反映出( )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如下图),记录道路名称、修建者和距离等信息。在奥古斯都及以后,皇帝繁多的头衔名号以及对皇帝的赞语通常占据了里程碑铭文的大部分内容,站点间距离也有略去不记的情况。这一变化可以解读为( )
(2023··1)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据此可知 石家河文化玉凤 西周玉龙 战国玉龙
(2024·陕西咸阳一模·3)据史料记载,北魏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而同一时期的南朝,政府已转向以铜钱为主要的征税形式。这反映当时
观察下面结构图,中间“圆圈”空白处填写最为合适的是( )
热门试题
1.
(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2.
(2018·福建福州毕业班质量检测题·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王导(276—339)出身于北方世家大族。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王导就与之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西晋灭亡后,王导劝司马睿南渡江南。初到建邺,当地世家大族对司马睿的态度非常冷淡。王导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司马睿乘肩舆出游时,率领北方南渡的世族皆骑马随从。江南世族见到这种形势,就相率拜于道左。借此机会,王导劝司马睿重用顾荣、贺循等江南望族。司马睿听从了王导的建议,因此,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王导为丞相后,为了进一步获得江南世族的支持,向太尉陆玩请婚。当时南方大族在书法、语言等方面相效仿北方世族,中原语言是通行的语言,王导却主动学习吴地方言。为避免南渡的北方流民与当地世族产生矛盾,王导将他们迁至吴人世族力量较弱,人口稀少的会稽等郡。王导的这些举措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在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王导举措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导在历史上的贡献。(7分)
3.
1918年1月,孙中山先生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这表明孙中山( )
4.
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5.
(2022·广东省梅州市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材料二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晗《历史的镜子》(发表于1943年)材料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所著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体制的区别,并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6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