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湖南永州三模·4)宋神宗熙宁八年,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这一变革主要是为了
A
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B
选拔变法革新人才
C
丰富科举考试内容
D
重建儒家经学体系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材料表明宋神宗时期官员选拔更注重对王安石思想的理解,且重视经义文学和现实政治的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时推行王安石变法,因此考试变革是为了迎合变法的需要,故选B项;考试内容的变化并不能防止考试作弊,考试形式才能限制作弊,排除A项;材料是变革考试内容,原本的一些内容是被废除了的,因此丰富考试内容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重建”的说法不准确,并未完全摒弃以前的考试内容,排除D项。
相关题目
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
(2024·广东韶关二模·15)1923年1月,列宁在文中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如果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只就国内关系来说,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这说明( )
(2024·江苏如皋三模·8)与1964年相比,1979年四川钢产量由占全国的4.7%上升到占8.5%,成品钢材量由5.3%上升到7.6%。1980年,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四川工业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 )
(2020·甘肃一模·24)据史料记载,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与此同时,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表明周人注重
表1是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引自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在1970年出版的《钢铁统计要览》)据此可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2023·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测试·24)1948年,全世界所有经济体中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经济体仅占1.1%,此后20年里该比率提升不大。1982年达75%左右。21世纪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参与率达到90%以上。这反映出
如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
1860年以后,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粮食播种机、粮食收割机、打谷机、谷捆搬运机、割草机等相继出现,主要农业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到19世纪末,农业劳动人口已从世纪初的约占80%降到约占30%。这一结果
热门试题
1.
(2023··16)苏联的经济力量,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1970年的60%;在军事力量上1969年苏联洲际导弹增加到1060枚,赶上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走到了美国前面,而且到70年代初苏联已经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由此可知
2.
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 )
3.
(2020·四川德阳·16)读表1,据表中内容可知( ) 表1 1844~1855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
4.
(2024·江西九江塞三模·1)学术界将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人类食物来源与构成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经济形态称为“广谱经济”,尤其是水生动植物与小粒型食物的广泛食用。在广谱经济的支持下,江西万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 )
5.
(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