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专题练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0·广东韶关一模·24)“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失”说法欠妥,排除A项;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观念仍未形成,排除B项;“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一定的尊卑秩序,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2024·广东肇庆一模·15)图2所示为1985—2007年中国外贸情况统计。导致中国外贸呈现图示趋势的关键因素是( )图2 1985—2007年中国外贸情况统计
(2014.浙江文综.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2019·四川绵阳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3)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
(2025·吉林松原高三上期中·2)秦王二十年(前227年),秦的新征服地南郡的郡守腾对下辖县、道颁布的地方性法令,内云:“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这可用于说明秦国
(2022·福建省部分地市高三4月联考·13)18世纪以前,英国贵族和高层人士把穿中国和印度的衣服当作一种时尚。1700年英国议会却出台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进口染色的棉纺织品。该法令的出台体现了
(2008.广东单科.14)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2024·陕西商洛四模·26)唐代可考的市舶使名录据上表可知,市舶使的人选体现了( )
(2021·浙江温州高三11月选考适应性考试·4)“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说明郡县制的要害在于
(2008.山东基能.27)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②杯酒释兵权③犯颜直谏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热门试题
1.
(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2.
(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3.
(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4.
(2019·河南洛阳一模·8)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处处都显得小心翼翼,对其制度、文化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康熙的评论与是时士人的反思与检讨相比较,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而后者却欲重返历代君主、尤其是明太祖“施暴”前的“三代之治”。这反映出康熙
5.
(2024·四川泸州·6)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941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388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40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4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5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