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
必修三文化史
>
中国古代思想史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
限制君权
B
削弱相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相关题目
(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2008.上海单科A组.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热门试题
1.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2.
(2025·山西9月质检·15)“门罗主义要求欧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扩展影响力或对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似乎构成了一种开明的、反(欧洲)帝国主义的美国方案,但它并不涉及美国将会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问题。”该观点意在强调门罗主义( )
3.
(2024·山东淄博二模·11)16世纪,西欧许多国家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法律。法律宣布游手好闲和行乞的人为流浪者,法庭的治安法官可以当众鞭打他们。对于不可救药的流浪汉,不仅要在其左肩上烙印,还要强制劳动。如果再度行乞时被捕,就会被处死。这些规定促进了当时西欧( )
4.
(2025·河北承德高三上联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19世纪晚期以来,各个资本主义大国既相互联合,狼狈为奸,共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战争、掠夺和瓜分;也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摘编自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材料二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被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摘编自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关系,结合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史实,简要说明上述关系。(5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对外政策报告出台的原因,并从大国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8分)
5.
(2019·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29)1905 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据此可以推知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943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393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40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0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5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