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初中历史
>
八年级上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2·四川攀枝花·5)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纵火烧毁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C
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属于后世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性质的评价,属于“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故选B项;“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纵火烧毁”“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均为当时客观发生的史实,排除A项、C项、D项。
相关题目
(2023·四川攀枝花·10)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2024·山东枣庄·9)2023年10月18日到29日,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在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铜像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兽首流失于( )
(2020·四川眉山·5)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
(2017·山东济南·6)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以下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
(2023·湖南株洲·8)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2023·四川乐山·8)战争期间,四川出兵超过300万人,每15个人中就有1个参军,川军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滇缅会战等大小会战28次,伤亡人数达60余万,为战争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这场“战争”是( )
(2022·四川攀枝花·12)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各高校学生代表上千人集会,血书“还我青岛”,群情激愤;5月4日,学生齐聚天安门游行示威。材料表明五四运动中( )
(2020·四川眉山·5)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
(2015·山东青岛·12)19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商人说:“只要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这句话揭示了( )
(2019·广西梧州·3)下面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沙俄制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 )
热门试题
1.
(2019·海南高考·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2.
孙中山是进化论的信奉者,但1908年他在一次论战时评价严复的《天演论》“译为‘进化’乃合,译为‘天演’则不合;以进化一学,有天然进化、人事进化之别也”。孙中山的这一论述意在( )
3.
(2019·海南高考·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4.
(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坤、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竟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8分)
5.
毛泽东发布《论持久战》:____年(只写数字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90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1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858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