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中同步
>
纲要 上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9·海南高考·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促成了国家统一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对于寒门和王孙的公平选拔,故选C项;材料表明的是在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A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构,排除B项;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排除D项。
相关题目
图6是中国东北地区工业指数变化情况。该时期东北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2020·北京高考·4)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可考的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变化表,这种变化使( )
引起图3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说明中国( )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据此可知,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 )
(2021.1·浙江高考·6)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后人盛赞此书:“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此书作者是
在雅典人乃至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宗教崇拜与城邦政治是交融在一起的。神明是城邦秩序的守护者,敬事神明和城邦政治秩序的稳固息息相关。因而凡敬神祭神之事,城邦都须过问。城邦是宗教崇拜的引导者与管理者,反过来,宗教崇拜亦强化城邦政治秩序及其政治意识形态。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腐蚀青年、不敬城邦神明和发明新神被判处死刑。这表明( )
(2022·广东高考·16)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热门试题
1.
(2022·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3月质量检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秦汉的乡亭制度向两宋的保甲制度转变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秦汉时期的“三老”是官派乡官,多由地方贤达人士充任。汉文帝曾有三老“各率其意以道民”的诏令,乡官甚至可以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中央官僚系统。待到隋唐时期,优秀士人不再愿意委身乡村的琐屑工作。至两宋改制,背靠政权的保甲长在乡村的影响力不及拥有功名的士绅与基于血亲伦理的族长。保甲建制近似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其管理者近乎沦为县级官员驱使的差役,同时还要侍奉地方士绅,“士民”常不愿充任。——摘编自潘建雷等《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材料二1938年8月,国防最高委员会第十四次常务会议决议通过了《县各级组织纲要》,保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执行管、教、养、卫任务。“管”就是清查户口,联保连坐;“教”除文化教育、抗日教育外,主要进行党化教育和军事训练;“养”是通过整理财政、规定地价、土地陈报等,开辟财源;“卫”主要是训练壮丁以靖地方,防止共产党势力渗入。“管、教、养、卫”四者中,“管”是根本精神所在。保甲长的主要职责是征兵、征工、征粮、征款,也获得了滥用职权和从中揩油的大好机会。——摘编自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八卷)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两宋的保甲制度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并分析这一转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实施的保甲制度。(8分)(3)综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基本特征。(4分)
2.
(2024·江西南昌三模·14)尼赫鲁曾评价甘地说:“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就立刻把它的党章完全改变了,他把它变得民主化……现在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的农民组织,这种农民性质还在增强,产业工人也进来了”。尼赫鲁旨在强调甘地( )
3.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阅(28分)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摘编自杨天宏《“大革命”前夕的社会心理变动》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彷徨无助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希望与视野,“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在新文化运动的早期阶段,西方被热切地当成一个绝对的、不容质疑、唯一可能的行为标准来接受。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屠杀,使西洋文明顿失光泽。——摘编自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材料三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是要搞社会主义,不搞资本主义;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反对照搬照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模式,寓社会主义的共性于“有中国特色”的个性之中。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联为鉴戒”,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摘编自王廷科《“走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8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寓社会主义的共性于‘有中国特色’的个性之中”这个观点。(6分)
4.
156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学徒法令》,该法令对雇工工资进行管制,明确规定应根据物价水平来厘定工资标准,并对违反法令的劳资双方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一法案存续了二百多年,直到1813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了该法令。这反映了( )
5.
(2007·广东文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943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39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40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0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5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