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T8联盟高三压轴卷二·4)宋朝与并立的民族政权间的疆界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如下表)。这些疆界形态本质上反映出宋朝( )
A
贸易有利于强化边疆控制
B
通过盟约划界具有局限性
C
处理复杂民族关系的尝试
D
应对现实安全的政治考虑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据材料“西夏、吐蕃、交趾、大理与宋朝之间的片状中间地带”“北宋与西夏之间形成带状清晰疆界”可知,宋朝和周边民族政权之间处于并立局面,其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的疆界形势复杂,体现出了宋朝为了应对现实政治和保持安全局势所进行的疆界调整和划定,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贸易与边疆的关系,且北宋与周边政权关系复杂,贸易并非一直延续,排除A项;北宋与周边政权有战有和,“盟约划界”说法片面,且并非本质,排除B项;“尝试”表述不妥,材料中的疆界形态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31)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业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2020·广东韶关一模·31)表2为“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单位:亿元)这表明“一五计划”
1903年,梁启超撰文严厉批判当时流行的“野蛮人尚力,文明人尚智”的迁腐思想,大声疾呼“柔弱之文明,卒不能抵野蛮之武力。……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知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其意重在( )
(2023··2)王莽称帝后,大量更改地名,如为体现以“新”朝代“汉”朝,将安汉改为安新,汉阳改为新通;为体现吉祥,将曲逆改为顺平,符离改为符合,无锡改为有锡;为体现儒家孝道,将亢父改为顺父。为此,其诏书中新改之地名常需要注明原名。这一改革措施
(2019·河北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26)唐朝均田制规定:“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奴婢不授田。朝廷这种做法
1873年,君主派占多数的国民议会选举带有波旁王朝政治倾向的麦克马洪为法国总统,任期为1873—1879年,1876年麦克马洪宣布有共和倾向的西蒙内阁辞职。这可以反映法国( )
(2021·山东菏泽高三上学期期末·1)荀子提出:“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国语》认为:“民乏财用,不亡何特?”上述材料体现了
(2023·福建莆田二模·10)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大众对考古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考古热”。2018年我国各类博物馆到访人次已突破11亿,2019年同比增长8.97%。这反映了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895年是近代中国前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1935年便是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下列史实能够支撑该观点的的
(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10)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美国外交的“理念”和目标,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因此,二战后出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的大格局,从根源上说应起始于
热门试题
1.
(2024·山西太原一模·4)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皇帝学习儒家经典的课程)”;并相信“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这些主张( )
2.
(2021·广东梅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3.
(2022·山东省聊城市二模·14)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大洲。非洲各殖民地赢得独立时,境内大都存在上百甚至数百个少数民族,如坦桑尼亚有120个民族,尼日利亚有250个民族,甚至国土只有47.5万平方公里的喀麦隆竟也有100多个民族。与这一状况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4.
《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
5.
(34分)计时——记时——纪史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o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13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9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16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