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2·华南师大附中5月测试·6)《日本国志》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所写的第一部日本通史和明治维新史。该书1890 年刊行,但社会影响不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此书成为畅销书,社会上一时流行这样一句话:“此书早日广为刊行,省岁币二万万。”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近代新思想的萌发
B
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
C
“中体西用”思想
D
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根据“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此书早日广为刊行,省岁币二万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国志》成为畅销书,反映了许多人想要认识和了解日本,学习日本成功的经验,这反映了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思想的萌发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的19世纪60—90年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被部分知识分子接受,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
相关题目
1915年,列宁指出,一部分英国、德国和俄国的社会党人所进行的反战宣传,削弱了本国政府的军事力量;各国群众没有别的生路,只有用革命推翻“自己的”政府;社会党人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利用反动政府在目前这场战争中的困难。列宁的主张( )
《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丁有逃绝者,以田亩分摊”现象。这表明( )
(2024·山东枣庄二模·4)图2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密度图。以下现象属于该历史时期的是( ) 图2
(2024·山东实验中学一模·6)《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风行全国。谭嗣同在看到有关进化论的文章后,向人推荐“好极、好极”;革命党人也承认“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这反映了( )
下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这反映出
(2024·山西太原一模·11)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以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为条件,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这一做法( )
(2023·湖南三湘名校高三联考·3)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珪吸收汉族士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
(2024·贵州高三3+3+3联考(二)·15)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进行福利改革,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审计、检查和评估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上述改革措施表明,英国( )
19世纪末,欧洲商人、探险家、传教士等以利诱、威逼、欺骗等手段与非洲酋长或国王签协议,获取土地。这些人有的得到了政府或非政府力量的授意,有的则是单纯的“协议贩子”,只要有协议,就可用力量去践行,不管他们接不接受。材料意在说明( )
(2022·广东省梅州市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1 1820—1870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表2 1820—1870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摘编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世界经济中心”的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热门试题
1.
(2008.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2.
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时,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它们当时在英国的普及
3.
(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坤、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竟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8分)
4.
(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5.
(2024·广东佛山一模·13)15世纪以后,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工商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一状况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