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主观题]
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 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持续影响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试题答案:
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提出办新式教育仍应尊重传统,妥善安排科举制下的传统读书人,说明当时教育处于新旧转型之中,矛盾重重,故选C项;“完善”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主流”一词过于绝对,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科举制下的问题,与改良理论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张之洞倡议妥善安排科举制下的传统读书人,这是面对复杂局势的谨慎选择,并不是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相关题目
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性的城市则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重要影响。下列图片折射出
(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自选三个时间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5·河北沧州高三月考·16)二战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黄金海岸,开始了独立斗争。1949年,人民大会党成立,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组织民众游行和罢工,抗议英国殖民政府。1957年,黄金海岸成为独立国家加纳。加纳的独立( )
英美两国是近代较早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国家,英国从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通过独立战争于1787年成立了联邦制共和国,并在南北战争后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两国制度差异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决定的②两国道路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转型的渐进性③两者都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④两者都全面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2)下图是汉代东西交通大动脉上的一段官方驿站线路图。悬泉置是该要道上的一处综合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提供驿骑,递送公文书信、传达命令,同时还为丝路上往来的人员提供歇脚和补充物资。该驿站的设立有利于(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③构建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 ④加强中原王朝对边疆治理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这些资料:同学甲收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同学乙收集1861年美国内战,同学丙收集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同学丁收集1870年意大利国家统一,据资料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2024·安徽宣城二模·9)196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说:“莫斯科三国(备注:苏美英)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这表明( )
(2024·山西临汾二模·7)下表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部分新刊物的情况。这说明( )
(2019·安徽合肥一模·23)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6分)(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6分)
热门试题
1.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下图为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该图的主题是
2.
(2025·河北沧州高三月考·15)1921年3月,苏俄法令规定:每年春耕前预定税额,秋收时增产不增税,对贫苦农民少征或免征;当年粮食税税额,要比原计划征收量下降50%;总税额应逐年减少,税款应越来越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这表明,当时苏俄致力( )
3.
(2024·浙江高考·10)据统计,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8年增长到原来的近3倍,城乡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显著下降。下列项中,与上述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5.
(2022·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3月质量检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秦汉的乡亭制度向两宋的保甲制度转变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秦汉时期的“三老”是官派乡官,多由地方贤达人士充任。汉文帝曾有三老“各率其意以道民”的诏令,乡官甚至可以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中央官僚系统。待到隋唐时期,优秀士人不再愿意委身乡村的琐屑工作。至两宋改制,背靠政权的保甲长在乡村的影响力不及拥有功名的士绅与基于血亲伦理的族长。保甲建制近似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其管理者近乎沦为县级官员驱使的差役,同时还要侍奉地方士绅,“士民”常不愿充任。——摘编自潘建雷等《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材料二1938年8月,国防最高委员会第十四次常务会议决议通过了《县各级组织纲要》,保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执行管、教、养、卫任务。“管”就是清查户口,联保连坐;“教”除文化教育、抗日教育外,主要进行党化教育和军事训练;“养”是通过整理财政、规定地价、土地陈报等,开辟财源;“卫”主要是训练壮丁以靖地方,防止共产党势力渗入。“管、教、养、卫”四者中,“管”是根本精神所在。保甲长的主要职责是征兵、征工、征粮、征款,也获得了滥用职权和从中揩油的大好机会。——摘编自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八卷)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两宋的保甲制度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并分析这一转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实施的保甲制度。(8分)(3)综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基本特征。(4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90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1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86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