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主观题]
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西亚欧洲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试题答案:
据材料信息可知,源于古埃及神话的斯芬克斯在亚述、波斯、希腊等地的形象发生变化,这反映出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发生变化,故选B项;材料体现源于古埃及神话的斯芬克斯在各地的传播,并不是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一脉相承”一词有误,排除C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相关题目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往一系列渐进变化的积累”。下列各项属于这种“积累”的有①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应用 ②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③民主共和制度普遍实施 ④海外殖民带来丰厚资源
(2024·福建名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15)1920年,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特别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正处在萌芽状态时,也要绝对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列宁强调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2018·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题·27)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 “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 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有学者评论中国近代某战争,“面临着亡国灭种还是继绝兴灭的抉择,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凝聚力取代离心力成为主流的局面。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下列史实符合上述评论的是( )①洛川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②1935年12月北平学生进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③中共在东北、华北等地设置了行政区和军政委员会④海外华侨陈嘉庚等人捐款捐物,数万华侨青年回国
(2023·天一大联考毕业班阶段测试·12)2015年,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了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APEC会议和G20峰会。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支持联合国事务,承诺组建常备的维和警队。这说明我国
(2024·山东临沂高三上期末·11)东非沿海地区城邦文化的真正发展与繁荣,是在公元7世纪之后。因为自那以后,印度洋贸易文化圈才真正发展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地中海贸易文化圈而成为中世纪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的最新表现,又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这是指当时欧洲
(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12)有学者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前,移民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民族的雏形,但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这是由于( )
热门试题
1.
设驻藏大臣:____
2.
(2023··6)奕?在奏折中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要趁洋人乐于帮助,实力讲求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尽窥其中奥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洋人的态度,当以中国的强弱为转移。”由此可知,奕?的说法
3.
1950年1月,新中国接连电告联合国,称已任命出席联合国相关组织和会议的人员,并要求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但到1950年底,新中国决定:“在联合国没有坚决改变它现在所采取的错误的方针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不再考虑委派任何新代表出席联合国各组织的问题。“与上述转变相关的是( )
4.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
5.
商鞅主持秦国变法时,要求各县每年都要丈量土地,组织农户清晰标明农田边界,并向国家报告田亩面积、自然灾害、庄稼长势、亩产量预测,以及土地的开垦面积和开垦后的耕种情况,然后国家再按照产量征收田租。这一举措有助于(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4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1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