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
“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
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
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C项正确;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报,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材料二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材料三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6分)
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多数村落的农作物种类为粟和黍,只有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发现有水稻。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原的不少遗址如泉护村、大河村、西高崖、下王岗、下集等都发现了稻作遗存,当时中原地区呈现粟、稻兼种局面。这一变化( )
(2018·广东珠海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一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1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10分)
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2023··10)俾斯麦指出:“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巴伐利亚,符腾堡,或许会沉湎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普鲁士必须加强和积蓄其力量以待一个有利的时机。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这一思想
(2024·辽宁丹东二模·11)图2是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古城(约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3000年)出土的泥板,记载了当时的行政文书。大意为“在37个月内收到了29086单位(约合138201升)的大麦,由名叫‘库辛’的人签核”。该文物( ) 图2
论及维新变法,有学者评价:“六经更二千年,忽以古文为不足信,更历千百年,又能必今文之可信耶……窃恐诋讦古人不已,进而疑经;疑经不已,进而疑圣;至于疑圣,则其效可睹矣”,又有学者认为“这种‘可睹的效’,的确由此不远了。”这种“可睹的效”指的是( )①拉开了开眼看世界的序幕 ②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③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④打倒了封建统治思想的权威
1950年4月,法国外长舒曼宣布:“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这说明,法国倡导建立的“组织”具有
( )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改绘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①大索貌阅 ②邻保制度 ③户帖黄册 ④摊丁入亩
(2019·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二·23)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称:“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日本的这种追求
热门试题
1.
民国初年,国内各地度量衡各异,北洋政府完全照搬万国公制,提出度量衡改革方案,终未能实施。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度量衡改革旨在( )
2.
(2023·山东聊城·5)“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3.
(2017.9·浙江绍兴选考诊断性考试·4)宋明时期某理学家有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此诗旨在强调“求理”应该( )
4.
(2024·河北衡水学三模·13)在1660年到1776年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共向北美殖民地流放罪犯约5万人。在美国独立之后,英国向美国运送的罪犯数量很少,不过一二百人。到1787年第一舰队起航前往澳大利亚,英国的罪犯流放制又重新启动。英国的罪犯流放制( )
5.
(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