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5·广东调研一·16)在国际移民组织“选择性移民计划”的推动下,截至1969年有6000多名欧洲技术人员前往拉美地区移民定居;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则转移了25114人。据此可知,该计划( )
A
实现了拉美国家的民主化
B
加速了冷战中心的转移
C
反映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客观上推动了拉美发展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据材料可知,大量欧洲技术人员的移民,为拉美地区带来了技术和知识,这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移民计划对拉美国家政治体制或民主化的影响,排除A项;冷战中心主要涉及美苏两国及其盟友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与欧洲技术人员向拉美地区的移民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通常指的是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分配,形成多个强大的国家或集团。而材料中的移民计划并不能直接反映或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8)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表2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法尤姆肖像画(如图1所示)是公元1至4世纪在埃及出现的一种木乃伊肖像画,绘画技法和风格受古希腊罗马风格影响。这反映了( )图1
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1938年初,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两次致电,建议国民政府充实工、农、军、商、学等原有团体,组建领导机关,“造成统一的群众运动和统一的群众组织”。会议将这一提议写入了《抗战建国纲领》中。由此可知,当时( )
如图反映了西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文献记载的图书数量变化情况。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说明:西汉末期的数据为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结果,西晋初期的数据为当时国家藏书量,宋元嘉八年(431年)的数据为《四部目录》整理的结果。
26.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
103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颁布法令,规定“当一个封臣将死之时,其子将接受他的封土”,任何封地均不得被无故剥夺。这一法令( )
图2为1937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图。其中,②代表的国家工业占比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图2
(2025·河北承德高三上联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我国江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平原丘陵相间分布,自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过着简单的渔猎生活。魏晋以来,这一地区受战乱影响远逊于北方,北方士民大量南迁,与吴越山民不断融合;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使南方经济区与北方经济区连在了一起,发展趋同,农耕社会形成。南宋以降,江南商业发展,城镇繁荣;至明清,农商社会渐趋于成熟。——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等材料二近代江南地区开埠最频繁也最为密集,这些埠口像大大小小的窟窿一样,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自此浸入、渗开。江南地区城乡社会演变由此缓慢发生。传统的士农工商结构逐渐被打破,买办、资本家、无产者成为新生社会力量;纱、布、五金、煤油涌进乡村,传统手工业者的痛苦开始了,而同时从事丝茶营生者获利暴增。——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改革开放后,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浙江经济迅速发展,农民从土地上不断地解放出来,聚集城市,进而使其城市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79年,浙江的城镇人口为550万,占总人口的14.5%;到1998年,城镇人口达到1637万人,占总人口的36.7%;到了2007年,城镇人口为2894.3万人,占总人口的57.2%。——摘编自单东《浙江民营经济30年: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浙江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原因。(6分)
(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2)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能够观察到的储粮状态与方式是“分散储粮”,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集中储粮”形式。这反映出( )
热门试题
1.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2.
(2016·重庆B卷·5)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撤,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3.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4.
(2024·甘肃一模·7)下图为1891的揭帖漫画《鬼拜猪精图》。此类漫画在当时( )
5.
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90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1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86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