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9·江苏南京三模·1)战国某思想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B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先秦;比较异同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的思想,故选A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的思想,排除B项;“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是法家的思想,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2·广东省一模·17)历史发展过程充满着延续与变迁的互动,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1年,吕思勉据古籍中的“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封邦建国”等,提出中国古代经历了部族之世、封建之世、统一之世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成为学术热点,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社会,但对封建社会的开端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西周封建说”认为,“周初大封建,就是自天子以至于采邑主,向农奴和农民征收地租”;“战国封建说”认为,“‘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这就是地主制度的正式成立”。——摘编自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等材料二自人类诞生起,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掌握时间。为了整理过去,我们求助于不同的词,比如说“年代”“时代”以及“周期”。但是在我看来比较合适的是“时期”这个词,到20世纪又派生出“历史分期”的形式,它表明的是人类在某一时间的活动,并且强调这样的分期不是中立的。人们将时间切割成时期的理由常常来自某些定义,这些定义强调了人们赋予这些时期的意义与价值。——摘自【法】雅克·勒高夫《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种分期标准的内在相通之处。(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根据一定的分期标准和时间尺度,对商代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进行划分并作简要说明。(8分)
如表是美国1960—1993年间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美国科技发展过程中( )
(2018·福建漳州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它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核心。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构成天下观的核心与内涵,而周边民族和国家则仅是中国的外缘……唐代李淳风《乙巳占》称 “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内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故孔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材料二 以《职方外纪》(外国传教士艾儒略著,1610年来华)考之,大地如球,周九万里,分为五大州,幅员甚广,岂止中土之九州哉? ——清朝经学家江永《周礼疑义举要》 天朝残剩的自满自得心理,在甲午战争败绩后,已荡然无存。它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一个扩大了的世界重新放置中国。 ——美国学者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天下观的变化之处,并说明其影响。(13分)
(2019·云南昆明二模·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同点是
2020年,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发掘清理出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又佐证了日本高僧圆仁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张家港黄泗浦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遗产点,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此次考古发现
(2025·贵州贵阳摸底考试·6)1898年,清廷多次谕令各省积谷备荒。对于朝廷此番督饬,各地所能做出的反应,大多只是以清查整理旧积为主,其结果并不理想,积谷情况较好之区仅寥寥数省。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巴黎公社是在法国色当战役失败后,经过1870年巴黎“九月四日”革命和1871年巴黎“三月十八日革命”于1871年3月28日正式成立。从4月到5月:普鲁士释放了法军战俘以帮助梯也尔政府——他们完成了对巴黎外围抵抗力量的分割包围,将国民自卫军赶回城里。5月28日,公社失败。这主要说明巴黎公社
(2024·重庆一模(主城区)·7)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其中,含有以下内容的条约,按照签订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②……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宜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③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④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
(2025·云南高三上联考·11)1965—1971年,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的比重,由“一五”时期开始长期占35%以上降低到30%以下。1972年以后,国家开始增加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同时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对轻纺工业的投资。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2018·河北衡水三月全国统一联考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来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 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 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 ——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12分)
热门试题
1.
(2018·四川泸州·22)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
2.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下面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3.
(2025·云南楚雄联考·1)周公认为,周人虽继承了原来殷人所有的天命,但他不敢说周人的基业可以永远牢固,“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过失)违、惟人”。其思想核心是( )
4.
(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5.
(2024·湖南衡阳二模·13)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商业天赐说”:自然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天地初创,物皆共有,先占催生了私有财产权,而商业帮助人类交换私产,以满足彼此需求,否则人类将处于原始、野蛮中。该学说(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13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9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16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