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8
·河北石家庄二模·
35)
下表为
20
世纪
50
、
60
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
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
B
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
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D
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在二战中各国就已经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苏联率先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故改革不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在航空航天技术和原子能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可知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国家实施高科技建设,故D项正确。
相关题目
1929至1932年,美国的私人投资总额从158亿美元下降到9亿美元,降幅达94.3%;同期工业品批发价格指数从91.6下降到70.2,降幅为23%,但危机形势并未得到缓解。这说明
(2025·河北承德高三上联考·11)1980年75号文件发布,文件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性质并未做过多的结论,文件只从理论上指出应支持。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肯定当时农村地区实行的各种联产、不联产的责任制形式,均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规定,在当时( )
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2018·江西南昌一模·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为3国首脑的会晤做准备。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会议的宣言自然是3国宣言,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为了维护联合国家统一的精神,把中国包括在内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3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秉常日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坚持将中国作为原始签字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9分)
(2023·山东潍坊一模·4)清朝初年,政府将约1000多种汉文经史古籍、文学作品翻译为满文、蒙文等。康熙时期,“四书”“五经”的满文译本均已出齐,《本草纲目》的蒙文译本还增加了蒙古医生的用药品种和治疗经验。这些举措旨在
春秋战国时期,仅有零星文献记载了集中于吴、越、楚地和北方燕齐一带的水战。秦汉时期,涉及闽越、南越、西南夷等地区的水战记述逐渐增多。至东汉末年,江淮流域的水战记述大量出现,如规模空前的赤壁之战。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
西周时期,行人是周王室设置的负责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纵向”联系的“使者”,一般由大夫担任。春秋时期,诸侯国也开始设立这一官制,并且其地位不断提升,由卿兼任,“夫交接邻国,揖让谕志,成为行人之专司”。行人的活动( )
北宋著名道学家张载指出:“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据此分析,其对下列哪一现象评价颇高
图1、图2分别是不同年份日本陆海军军工厂职工数、机械马力数对比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日本
1884年,《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办,以图文并茂、浅而易晓的方式报道时局战事、域外风情、科技新知等热点,是晚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画报。该刊阐述其办刊宗旨:“取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这反映了当时( )
热门试题
1.
“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术时,中国正值
2.
(2024·广东佛山禅城区二模·3)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政治最混乱、战争最频集的时代,而在黄河史上的魏晋十六国时代,却偏偏是一个最平静的时代。”这一时期黄河的“最平静”得益于( )
3.
(2022·浙江高考·17)没有巨富与极贫,“不大的一块田地,宅旁有一座花园,一个水声潺潺的泉眼,再加上一片小树林”,是他宣示的社会理想。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阅读其作品,感受其思想,他称得上是①人民主权捍卫者 ②浪漫主义之父③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 ④文艺复兴先驱
4.
(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5.
(2018·山东日照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1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8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61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5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