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0)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一日七法”( )
A
表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已确定
B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
反映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日之内通过七部法律,说明我国对法制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一日七法”反映政治经济建设对法治的迫切需求,故选D项;依法治国方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定新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并不是“一日七法”,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23·河南名校高三阶段测试·8)下列主张节选自《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言——告此次为民族自由奋斗的民众》。据此判断,这些主张
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两大古代佛学著作《甘珠尔》和《丹珠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一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与魏玛德国作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弱势国家,两国所面临的外交、经济和军事局势高度相似。正是基于这种相似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才使得两国逐渐接近并走向合作,进而签署了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条约。这表明( )
(2019·广西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9)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
(2024·湖南常德一模·3)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学优者有的还授以官职。武帝开发西南夷时,蜀人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文告。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2018·衡水金卷考试模拟卷三·46)(15分)[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傲视一切,但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角色,举目四望却发现在瓜分欧洲和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德国外交大臣比洛声称:“让这个邻邦或那个邻邦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德国冤家对头的法国,其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极其强烈,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法国认为实现对德复仇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了,复仇的利剑随时等待着出鞘,重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再度膨胀。当时欧洲东部存在的以俄罗斯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则大力宣扬斯拉夫民族优越论,宣称其他欧洲文明已经枯竭,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德关系迅速恶化。难怪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在1913年指出:“欧洲大战迟早会爆发,焦点将是日耳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泛斯拉夫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政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 ——摘编自金立昕、李新伟《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9分)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一面批评“拘拘不与人交接”是“浅量者之所为”,鼓励对外交往,“宜先许其通商”,“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同时也认为外邦人“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不得毁谤国法”。这反映出洪仁玕( )
清廷在咸丰六年(1856年)利用内阁、军机处等处保存的臣下奏章、道光的谕旨以及中外交涉的照会、书札等编成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八十卷,围绕的中心实际就是后来被称为“鸦片战争”的中英战争。不过,在咸丰与大臣的心目中,此“夷务”,与祖先乃至前朝处理的外夷交涉并无根本的区别,只是王朝面临的一类事务。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
(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25)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1956年,国营企业新丰电机厂参加上海重工业局组织的劳动音塞该厂植子车间组长为了赶先进,在评比讨程中改进了冲眼位开关,使弹簧圈模子质量提高的同时,产量提高了49倍。当年他也获得了先进生产者奖章。这说明( )
热门试题
1.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的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3.
高毅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一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为英国“全新的政体”提供法律保障的是
4.
(2024·江西南昌高三一模·12)伽利略(1564—1642)主张世界是统一的,无论是行星、石子、空气或云,所有这些现实都服从同样的道理;笛卡尔(1596—1650)主张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培根(1561—1626)和笛卡尔一样蔑视传统,希望建立一种不受那些陈旧观点束缚的新哲学。这些思想主张( )
5.
“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俾斯麦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表明他期望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61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5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