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僭主”是古希腊特有的称谓,用于称呼不合法的政权僭窃者,以区别于权力神授的合法首领“王”;“僭主”之称并无污辱之意,他是事实上的王。形成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
小国寡民的城邦环境
B
社会秩序反复动荡
C
贵族阶层的强力支持
D
民主政治普遍确立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古希腊很多城邦如雅典等都曾出现过僭主,与材料中“是古希腊特有的称谓”相符,故A项正确;古希腊城邦林立但并非反复动荡,故B项错误;在古希腊的公元前7世纪初贵族政治开始解体之后一段时间,被称为僭主时代,僭主通常是支持平民而反对贵族特权阶级的,故C项错误;僭主通常是支持平民而反对贵族特权阶层的因而一般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来,与普遍确立不符,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2022·广东省一模·17)历史发展过程充满着延续与变迁的互动,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1年,吕思勉据古籍中的“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封邦建国”等,提出中国古代经历了部族之世、封建之世、统一之世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成为学术热点,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社会,但对封建社会的开端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西周封建说”认为,“周初大封建,就是自天子以至于采邑主,向农奴和农民征收地租”;“战国封建说”认为,“‘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这就是地主制度的正式成立”。——摘编自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等材料二自人类诞生起,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掌握时间。为了整理过去,我们求助于不同的词,比如说“年代”“时代”以及“周期”。但是在我看来比较合适的是“时期”这个词,到20世纪又派生出“历史分期”的形式,它表明的是人类在某一时间的活动,并且强调这样的分期不是中立的。人们将时间切割成时期的理由常常来自某些定义,这些定义强调了人们赋予这些时期的意义与价值。——摘自【法】雅克·勒高夫《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
图1是1506年在德国流传甚广的一幅著名木刻画,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巴西“食人族”的行为。该画的流传说明 图1 葡萄牙的基督教国王和他的臣民所发现的岛屿和岛屿上的民族
如表为美国国务院、新闻署制作的一系列对外宣传的小册子。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2019·广东汕头二模·25)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普遍推行这种作息时间。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劳动日在法律上依然是指白天的时间。近代早期开始,一些行业和工场的劳动时间向夜间延伸。决定性的变革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在那些采用了机器生产的行业,夜幕降临后仍要劳作,成为不可抵挡之势。夜间劳动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2019·吉林吉林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2)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是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据研究,北朝《地令》的实施是双轨制:在鲜卑拓跋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实行的是普遍授田制,有实际的授田与土地还受;而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由此可见( )
自古以来,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表述,其对应关系完全符合史实的是()
1952年夏,根据对山东地区32个县农户的调查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平均每户四百零九万元(注:旧币一万元等于新币一元),除去全年生活生产的费用及其他支出外,每户可以剩余二十七万八千元”。“绝大部分农民已摆脱了‘糠菜度日’的生活,不仅有吃有穿,而且一般地都有了余粮”。这反映出当时山东地区( )
1940年初,广西《柳州日报》收集并刊载了城内外民众张贴的抗战春联,部分内容如下:这反映了当时( )
热门试题
1.
(2013·湖南长沙卷·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2.
(2024·四川巴中·5)为开展专题复习,九年级某班学生整理了以下学习卡片,据此判断复习的主题是( )
3.
1909年,在湖南咨议局成立大会上,巡抚岑春煊率众官员参加并发表演说:“咨议局者,于官与民之间为之枢纽者也。”士绅代表谭延阎在演说中指出公众参与政治之益,强调“中国图存之妙用,惟在宪政”。两人的演说,反映了( )
4.
(2025·河南高三联考·9)1862年3月1日,上海公平洋行曾在《北华捷报》上刊登广告,并表示愿意接受“任何一家本地钱庄庄票或其他合格票据作为偿付保险费的手段”。随后,外国银行在取得一定担保的情况下,开始接受庄票的贴现业务。洋行这些活动反映出( )
5.
(2020·山西省·1)“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13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03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16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