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2·海南高考·12)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A
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
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
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
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根据图片信息,材料呈现了英法等主要殖民国家和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分布,这说明该材料探究的主题是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故选C项;圣多明各、巴西利亚、马尼拉等地皆位于亚非拉地区,不属于欧洲列强的范畴,排除A项;俄国、德国和日本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只呈现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少数亚非拉国家的情况,不能完全反映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排除D项。
相关题目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2020·山东高考·16)(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图5 图6图7——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阐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则的政治纲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表1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表1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
热门试题
1.
(2021·山东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柳宗元对秦制给予高度评价:“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与这一评价相对应的史实是
2.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期间,有学生社团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量,参加者有学生752人,还有记者、军人等255人。调查结果显示,信仰社会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及马克思国际共产主义)者人数最多,信仰三民主义者次之。这说明,当时( )
3.
(2022·云南昆明·19)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这场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被称为( )
4.
(2018·河北衡水三月全国统一联考题·46)【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7分)
5.
下图为1954年金肇芳创造的年画《光荣的生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