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江西上饶二模·16)图3是英国漫画家凯文·卡拉赫于2023年创作的漫画《Not hungry at the moment》。这张漫画颇具深意,呈现出两组情境,两张餐桌,却传达着相同的隐喻。据此判断,“相同的隐喻”是指( )
图3
A
美国强行干涉他国内政
B
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
C
俄乌战争源于北约东扩
D
战争加剧地缘政治危机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这幅漫画巧妙地捕捉了西方乌克兰战争的紧张局势以及东方台海地区的紧张气氛,展现了政治漫画的独特魅力。用隐喻的方式讽刺了美国的企图和行为,试图挑起战火。他将美国以骷髅的形象呈现,强调了其带来的战争和厄运。与此同时,中国龙的镇定态度显示出中国在面对挑衅时的坚韧。俄乌战争的地缘政治的冲突根源于美苏冷战,台海危机加剧也在于美国对华的冷战战略思维,故选B项;俄乌战争不属于内政问题,排除A项;目前俄乌战争源于政治历史经济多个因素,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台海虽处于危机但尚未爆发战争,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绵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1500—2000万匹,到1840年增加到4500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14.3%。——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000万码骤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纺织业发展对中英两国的不同影响。(8分)
(2019·浙江温州高考选考适应性测试·22)有学者认为:“人们也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刻性。所谓‘东亚’文化早已不是凝固不变的传统,文化上的‘混杂性’已是在传统的东方——西方的概念中加入了更为复杂的因素,文化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十分明显……全球化的冲击早已打破了区域的界限,在一系列差异显示得最为清晰之处,又是相互联系最为密切之处。”该学者意在强调
下表所示为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设置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县城总数和两大流域占比情况。影响县城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这一认识
(2023··4)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都曾设置过行台省。隋朝始称行台尚书省,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唐朝承之,(行台省)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盖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省)事”。隋、唐设置行台省的意图是
图2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图2
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收租图:粮仓前的广场上,仆人们忙着清点粮食入仓,有二人端坐席前监收。此图可以用来探究当时的
(2024·江苏如皋高三一模·7)当一场爱国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时,十五岁的陈燮君看到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街头大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深受启发。后来她逃避封建包办婚姻,与同学组织“时事研究社”,学习马克思主义。陈燮君的这些活动可能处于( )
(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湖北卷·11)公元前3千纪,西亚地区腓尼基人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由此可知( )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己;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热门试题
1.
(2025·湖北省名校联盟联考一·4)下表是唐朝至宋元时期有关契约的记述。这反映了( )
2.
(2022·四川达州·2)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
3.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政府将阳历定为国历,此后还编印了宣传大纲,其中第一条宣传标语是“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这反映当时( )
4.
(2007·广东文基·29)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5.
(2018·河北衡水三月全国统一联考题·28)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943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388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408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4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5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