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5
.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B
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
C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相关题目
(2020·湖北高三4月线上调研测试·26)《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使赈灾。陆贽的“上奏”立足于
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该项目一度遭到质疑,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次年5月,刘庄人自主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建成投产,自此刘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经济崛起主要是由于( )
对如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位高权重是监察官员的主要特征 ②不同朝代监察制度有所调整各具特点 ③监察权完全独立保证了高效运行 ④监察制度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方式
(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吏治”;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时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造,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以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的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测试·11)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决定旨在
(2019·海南高考模拟·3)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先行工业国家的增长模式由单纯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
在古代雅典,“女性要保住自己的面子,就必须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但劳动妇女却四处可见,由于穷人家没有奴隶,所以他们不得不允许自己的女人走出家门,抛头露面。这表明
科学界认为由于跟天体运行情况如太阳黑子活动频繁相关,导致公元前五、六世纪左右,世界各地祖师辈出、群星灿烂,东西方哲人交相辉映,如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摩尼、西方的苏格拉底等。这些人物中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相通之处是
1873年德意志帝国为对付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没有通过。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议会
热门试题
1.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2.
(2010·福建文综·21)《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3.
(2023·辽宁阜新·13)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这两项成就的取得是在( )
4.
(2024·天津南开区二模·1)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
5.
抗日战争期间,山西各根据地先后建立出版社19家,印刷厂17家,书店10多家,出版图书2520余种,发行量达480多万册。这些图书中既包括最早描写敌后抗战生活的小说《吕梁英雄传》,也有政治军事类期刊《前线月刊》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13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9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16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