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陕西咸阳一模·14)1949年4月11日,刘少奇在与民族工商业家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后,写下《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必须正确建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全面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这一思想
A
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B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
C
贯彻了《论十大关系》的精神
D
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据材料“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11日解放战争尚未完成,刘少奇对民族工商业的态度并非全然否定,而是要建立和改善各方面关系,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允许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观点,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故选B项;1953年开始,我国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排除A项;《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 年发表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新中国还没成立,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19·湖南衡阳二模·27)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2024·河南郑州三模·1)考古学家将河南省洛阳市苏羊遗址出土的遗物按照器形、纹饰、质地等特征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仰韶文化;第二期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第三期属于龙山文化。据此可知( )
(2024·河北邯郸二模·11)阿玛尔纳艺术是指埃及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推行宗教改革时的艺术。图1是典型的阿玛尔纳艺术作品《庭园中的埃赫那吞夫妇》(壁画)。据此可知,该作品反映出阿玛尔纳艺术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图1
(2023·河南洛阳高三摸底·4)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种桑养蚕的地区,男子每人给桑田20亩。北朝晚期的文人颜之推说:“河北妇人……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这说明当时
(2025·陕西安康高三质检·9)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窃自马江败后,法人据越南,职于此时隐忧时事,妄有条陈,发俄日之谋,指朝鲜之患,以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据此可知,当时( )
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包括经济边疆、文化边疆、信息边疆、太空边疆等。这反映出( )
(2025·湖北黄冈9月调研·9)下表为1941—1945年晋绥边区实征粮食数及占总收入比例统计情况。这反映出晋绥边区( )
(2025·山西9月质检·9)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的广告。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上海( )
(2023·陕西宝鸡一模·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青铜器,长江中下游出现良渚文化有祭祀的玉器,北方的草原又出现了以打制精细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文化。这些文化特点的出现,反映出
热门试题
1.
(2024·山西临汾一模·12)“星球大战”是美国在1983年为确立对苏联的全面军事优势而研议的反弹道导弹军事战略计划。“尤里卡”计划是由法国在1985年提出的欧洲国家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以赶上美国和日本的计划。据此可知( )
2.
(2018·山东东营·9)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下列古代人物中,与屠呦呦同属医学领域的是( )①华佗 ②张仲景 ③李春 ④祖冲之 ⑤李时珍
3.
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主要是黄金、象牙和黑人,到19世纪初,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国都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一转变反映出西方国家
4.
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吉纽西海战胜利,但也因教援不力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群情激愤,指控指挥战役的6位将军救援不力,在未听取他们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判其死刑。史学家色诺芬感叹:“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材料说明
5.
(2017·天津高考·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5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