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
【答案】(20分)(1)
(2)影响:促进了理学的形成;推动以文治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专制;加强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任意两点4分)(3)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质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任意三点6分)
试题答案:
(1)第一小问填写序号,据材料一“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可知,判断基准特征与时代相匹配的主要依据是选官制度,故:①门第社会符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相匹配;②封建社会符合西周、春秋的历史特征;③游士社会符合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④科举社会符合唐以后的历史时期。第二小问解释说明,结合所学,从选官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的角度分析;首先分析②封建社会,西周时期实行贵族分封制,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功臣和姻亲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这种封邦建国的方式维护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得出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形成世卿世禄制,成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基本制度;其次分析③游士社会,战国时期属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冲击了原有的奴隶制贵族世卿世禄制的特权,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得出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再次分析①门第社会,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家世门第,地方大族垄断了人才的选拔、任免权力,得出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最后分析④科举社会,隋唐以来人才选拔的制度是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是才学,这扩大了人才选拔的阶层,有利于客观、公平、公正的选拔出适应国家治理的人才,选官的权力也逐渐集中到中央,得出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宋时期完善,成为此后直至清末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影响深远。
(2)据材料二“儒学复兴......学术思想的整合”得出促进了理学的形成;据材料二“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得出推动以文治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专制;据材料二“士大夫......具有......志向与胆魄”得出加强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3)据材料三“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可知新的士类出现在近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社会对中国的冲击,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据材料三“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的废除”得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质疑;据材料三“新式知识分子......抨击王朝秩序”可知,新式知识分子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三“科举制的废除”得出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