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梁启超指出,血缘、语言、信仰,“皆为民族成立之有利条件,然断不能以此三者之分野,径指为民族之分野”,“民族意识”的发现与确立是民族成立的唯一要素,“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梁启超的民族观( )
A
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B
蕴含了反帝反封建的诉求
C
突破维新变法思想的桎梏
D
引领中国近代民族学潮流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梁启超生活于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强调“民族意识”作为民族成立关键,“遇他族有‘我中国人’观念即中华民族一员”,意在唤醒民众民族意识以救亡图存,体现时代需求,故选A项;梁启超作为维新派领袖,主张君主立宪改良,其思想未直接呼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材料也未体现反帝反封建诉求,排除B项;梁启超的民族观是其维新思想体系的延续,如戊戌变法期间强调国家自强,并未突破改良主义框架,材料观点属于维新范畴,排除C项;材料只阐述梁启超民族观,不能看出引领中国近代民族学潮流,排除D项。
相关题目
许瑶云曾评价某位书法家时说:“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下列属于该书法家的作品是
(2024·福建莆田二模·9)1950—1960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四次全国劳模大会,评选了一万多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劳模广泛分布各行业,典型代表人物有王进喜、钱学森、焦裕禄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
(2018·山东日照一模·27)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
下图是1956年朱宣咸所作的速写画《报喜一庆祝公私合营》。 该作品
1726年5月,遭受专制迫害的伏尔泰逃到英国后,他的第一印象是“那晴朗明媚的艳阳天,似乎英国的天都要比法国的蓝”“英国人生活自由而富足,艺术被尊崇,被奖励”。于是,他由衷地发问:“椰子能够在印度结果,在罗马会不会成熟?”据此可知,伏尔泰( )
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毛泽东在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指出:1927年以后,我们的工作重心放在乡村……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但是,城乡必须兼顾,决不可以丢掉乡村。这次会议( )
东汉尚书台“总领纪纲,无所不统”。魏文帝“改秘书为中书,“尚书疏外矣”。东晋时,“又有门下,而中书之权始分矣。”这说明( )
(2019·山东济南二模·34)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2018·广东汕头毕业班质量监测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一大批人员下岗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市贫困问题突显,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建立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普遍享有单位保障或集体保障的基础之上。政府最初选择直接给予亏损企业补贴并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希望企业能继续发挥安置工人就业、救助困难职工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功能。国家甚至指定银行贷款给困难企业筹集资金发放工资。但是企业亏损的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以国有企业贫困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3年从上海开始试点,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后,各地逐步建立了普遍性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如完善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施教育救助;建立贫困家庭的廉租房制度;对贫困家庭给予法律援助。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至此,我国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摘编自《中国经济改革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7分)
热门试题
1.
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2.
(2024·吉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爱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佥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8分)
3.
(2023·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押题·13)20世纪30年代,苏联曾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激烈、急于出口的时机,成为当时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最大买主;同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当时苏联
4.
2014年3月28日,搭载着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从韩国飞抵沈阳,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追根溯源,与此消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5.
(2019·广东省·8)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360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7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324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