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2·广东省一模·5)乾嘉时期,钱大昕认为,数学作为六艺之一,“由艺以明道,儒者之学也”。同时代的戴震也认为,历算新发现的意义在于加深对经学的理解。上述现象反映了
A
主流思想对科技的双重影响
B
经学家的社会地位提高
C
西学东渐局限于技艺的领域
D
经世致用成为思想潮流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钱大昕认为数学属于儒学的范围,可以明道;戴震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加深对经学的理解,这说明儒学促进数学发展但又束缚了数学的发展,故选A项;社会地位指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西学东渐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19·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15)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2024·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7)20世纪初期,华侨在南洋纷纷筹办以“中华”命名的新式华侨学校。这些学校多采用国语教学,兼学中西科学文化。厦门归侨仿效南洋华侨创办了阅书报社,购买新书刊;同时还设立“中华理发店”,免费为人们剪除发辫。华侨的这些活动( )
(2024·山东菏泽二模·4)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联合阶段、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基点的疆域伸缩阶段、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将疆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阶段。对第三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该阶段( )
党的“八七会议”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这些土地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的有计划地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实现于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斗争之中”。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王国维认为智育、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在(
1876年,清政府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驻外使节是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这一规则的制定( )
(2022·江苏泰州四模·16)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执行自由贸易协定的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下列世界物种交流示意图中,能够正确反映甘蔗和甘薯传播路线的是
梁启超指出,血缘、语言、信仰,“皆为民族成立之有利条件,然断不能以此三者之分野,径指为民族之分野”,“民族意识”的发现与确立是民族成立的唯一要素,“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梁启超的民族观( )
热门试题
1.
(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2.
(2022·宁夏·6)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3.
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 )
4.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5.
(2010.上海单科.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13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03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16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