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海南省高考模拟·7)10世纪时阿拉伯人麦哈黑尔东游写的《游记》中说到中国都城名为新达比尔(Sindabil),亨利·玉尔认为“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作新的府(Sindifu)而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这可以用来佐证
A
当时西南丝路的存在
B
中阿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C
中印丝绸贸易规模大
D
中国与南亚贸易的频繁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材料表明10世纪时成都的丝绸经印度传播到了阿拉伯商人的手中,说明当时中国和印度存在直接的贸易往来,因此证明了西南丝路的存在,故选A项;中国和阿拉伯直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存在直接的经济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能表明中印之间存在丝绸贸易,但是材料无法判定丝绸贸易的规模,排除C项;“频繁”无从发体现,材料只能表明中国和南亚存在贸易,排除D项。
相关题目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出现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这一指示( )
图3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方外交权的演化过程,这图3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一变革的三个历史环节的主要事件是
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但是当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爆发大规模的自耕农起义时,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政府将阳历定为国历,此后还编印了宣传大纲,其中第一条宣传标语是“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这反映当时( )
(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30)近段时间,央视新闻持续报道“三线建设”,再次引发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关注。“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据此判断“三线建设”的主要是因为
(2023·广东高州一模·15)图1为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单位:百万吨/头)图1据此图可以得出
1984年出土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朱庐执刲”银印(如表所示),是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有功的朱庐县守官的赐印。该银印的出土可以实证汉朝( )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青铜礼器——堇鼎,其上铭文大意为:“‘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献食物,召公赏钱给堇,堇用这些钱铸造了该鼎。”此铭文佐证了《史记索隐》中记载:“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没有去,他留在都城继续辅佐周王,派遣长子前往燕国。”这可说明( )
热门试题
1.
1950年代初,美国策动对中国的贸易及物资管制,东南亚华侨冒险向国内引种了橡胶等被禁运的战略作物,周恩来称此举“比带回金子更宝贵”。1959年,“厦门华侨热带作物试验场”成立,华侨引种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到引种高产粮油作物上。据此可知
2.
(2020·重庆B卷·2)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3.
(2024·山东淄博三模·4)据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记载:“博山地寡民贫,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据此可知当时( )
4.
如表内容是安史之乱中各方将领的民族构成情况。 如表反映了( )
5.
(2022·高考全国甲卷文综·1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宸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5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906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1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858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