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A
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B
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
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
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报刊杂志是传播西学的工具,但不代表只传播西学,故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科学著作的构成,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这些外来词通过报刊翻译过来,经报刊媒体广泛传播然后在中国一段时间打磨、普及等,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可知这些思想被中国近代先进人士改造通过报刊的形式来宣传挽救中国,故C项正确;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孙中山是进化论的信奉者,但1908年他在一次论战时评价严复的《天演论》“译为‘进化’乃合,译为‘天演’则不合;以进化一学,有天然进化、人事进化之别也”。孙中山的这一论述意在( )
(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9)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亿万人民用努力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拥军优属等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运动(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北宋时期,绘画进入商品市场,使绘画艺术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统治者“重文轻武”,边陲未定却安享“太平”,咏歌文藻,游娱翰墨,帝王、贵族对文化财富欲求达到极致。在沿袭五代设立专门绘画机构的基础上,北宋对画院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增加画院的人员编制,其次在太学中创设“画学”,画院根据画师的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他们各种职街。为了提高画师的技术水平和增加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画院规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和训练内容,将“画学”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和屋木等六门,还设置了“说文”“尔雅”等辅助课程。画院踏实、严谨的画风,工致、优美的格调,清新、隽永的意境,对今天的创作也能提供借鉴,仍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摘编自陈可《绘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画院体制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画院体制改革对绘画发展的意义。(7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二战中的缅甸战场是很特殊的战场,这里汇聚了多国反法西斯部队。二战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录。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编撰的《中华民国军史》记录,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中英合作不融洽,各自为战。英军作战保守,过河拆桥,中国军队承担了缅甸战场抗击日军的重任。该书对英军反攻缅甸的英帕尔战役等一系列作战基本不提。而英国利德尔·哈特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认为,中国军队在缅甸专门保护滇缅公路。英军在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中,沉重打击了日军,日军损失53000多人。利德尔·哈特认为,从1942年至1945年,英国在缅甸战场参战的总兵力达到60.6万人,英军是缅甸战场抗日的主力,而对于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只字不提。——摘编自周渝《缅甸战场上的英国军队》(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中英两国历史著作对缅甸战场叙述的差异。(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叙述产生差异的原因。(7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1876年,郭嵩焘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1877年,英国意图向阿古柏伪政权派遣公使,经郭嵩焘严正交涉,该计划流产,从而在外交上支援清军收复新疆的正义行动。郭嵩焘出于保护华侨的考虑,建议政府在华侨集中的外埠设领事以护民,清廷按其建议先后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郭嵩焘还从中外交涉日益广泛的现实出发,组织翻译了大批介绍外交惯例和国际法规的著作,专门寄给总理衙门。1878年,郭嵩焘筹划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严复等。1879年,一直与郭嵩焘有矛盾的驻英副使刘锡鸿向国内密告其“罪状”,有“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等。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听闻,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当年5月,郭嵩焘黯然回国。——摘编自黄林《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顾》(1)根据材料,概括郭嵩焘出使英国期间所作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最终黯然回国的原因。(7分)
在《十日谈》中,薄伽丘宣扬了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并对女性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他塑造了一系列优秀、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并赋予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在一些故事中,他却严厉批评那些不服从男性、违反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彰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风貌 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反映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文化需求 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深远影响
(2023·广东梅州二模·4)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
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被免之奴名为私属、婢为庶人,其身份介于奴婢与自由民之间,国家免除其算赋和徭役,但他们仍需像从前为奴婢时一样,服侍自己的主人。这一规定,从长远看利于( )
(2019·河北唐山摸底考试·35)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北京和伦敦互派外交人员。两国外交人员享有完全的外交待遇,不仅承担谈判建交的任务,还负责处理侨务和商务问题。这说明了( )
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意味着
热门试题
1.
(2022·河南省六市一模文综·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叶官员丘濬向皇帝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16世纪初,是钱与银的最后较量达到白炽化的时期。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现实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材料二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力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企鹅欧洲史1517—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及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的原因及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未能推动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原因。(3分)
2.
梁启超《古议院考》称:“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谏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则“其数与西国同”;博士“国有疑事存问,有大事则与中二千石会议”;议郎“不属署,不直事”,“则其职与西国同”;“国有大事,乃承问会议,则其开院之例,与西国同”。梁启超旨在( )
3.
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4.
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5.
(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90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1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86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