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
必修三文化史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09.重庆文综.12)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1901年”和“清廷”,可知是清末新政。
相关题目
(2007.广东单科.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2010.福建文综.16)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2009.四川文综.16)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2009.海南历史.16)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2010.上海单科.28)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2011.海南单科.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热门试题
1.
(2024·重庆高考·12)神圣罗马帝国后期的疆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和捷克,其徽章图案是“双头鹰”(如图3)。双头鹰翅膀上挂满琳琅满目的盾牌——每个盾牌都代表一个大诸侯。据此推断,德意志统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图3
2.
(2013.安徽文综.16)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图4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3.
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此协议内容的展板:这一协议( )
4.
(2024·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11)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三者的共同点是( )
5.
(2022·广东省一模·17)历史发展过程充满着延续与变迁的互动,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1年,吕思勉据古籍中的“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封邦建国”等,提出中国古代经历了部族之世、封建之世、统一之世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成为学术热点,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社会,但对封建社会的开端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西周封建说”认为,“周初大封建,就是自天子以至于采邑主,向农奴和农民征收地租”;“战国封建说”认为,“‘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这就是地主制度的正式成立”。——摘编自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等材料二自人类诞生起,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掌握时间。为了整理过去,我们求助于不同的词,比如说“年代”“时代”以及“周期”。但是在我看来比较合适的是“时期”这个词,到20世纪又派生出“历史分期”的形式,它表明的是人类在某一时间的活动,并且强调这样的分期不是中立的。人们将时间切割成时期的理由常常来自某些定义,这些定义强调了人们赋予这些时期的意义与价值。——摘自【法】雅克·勒高夫《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种分期标准的内在相通之处。(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根据一定的分期标准和时间尺度,对商代至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进行划分并作简要说明。(8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13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9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16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